日前海康威视高管表示对七个行业的业务进行重新划分的调整已基本完成,AI安防出现华为、阿里等大公司,并没有改变行业格局,同时认为华为可能不适合安防前端这个市场。海康的美国现有销售产品中约25%被征收10%的关税,未来会考虑贸易战因素来调整海外市场策略。
阿里、华为进入AI安防,“雷声大”
在被问及阿里、华为的进入对于国内业务的竞争格局有什么影响时,海康威视回应称,AI出现之后有一些新的玩家进入,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这些公司的进入并没有让这个行业的格局产生太大的变化,可能出现了“雷声大”的情况,华为、阿里名气都很大,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太一样。
对于阿里来说,更多关注的是数据,希望把数据汇总,发掘数据的价值,这是阿里的定位。从城市大脑到交通小脑,云上公安,更多的还是一个平台的理念。构建一个平台,收集数据,发掘数据价值然后再寻找一些商业机会,是阿里的思路,跟传统的安防本身没有太大的冲突。在以前没有AI的时候,录像采集的视频流数据,然后也通过回放做一些信息的应用,现在摄像机能直接产生结构化的文本信息。阿里想在多维的大数据上面进行挖掘,之后会怎么走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特别是欧洲的数据保护政策(GDPR)出现以后,数据是资源还是包袱都还不好说,从合规性的角度来看会存在很多挑战。AI来了以后,海康也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对metadata,结构化数据的一些存储、挖掘、应用等等,还有和多维数据的相互融合,在合规性上也面临一些的挑战。
关于华为,大家看到华为现在也在推AI的摄像机,也想做安防前端这个市场。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个市场对他们来说是不合适的,这个行业是个对价格非常敏感,是非常碎片化的市场,用户不集中,应用、产品也很分散,SKU非常多,客户的定制化也很多,所以如何来建立一个从满足客户碎片化需求的开发响应、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认为华为做几年就会退出,不用过于担心。
七大行业调整为三大业务版块
海康威视对七大行业的业务版块进行调整,把行业分成两个大的Business Group,针对公共安全市场成立一个PBG,针对企业市场成立一个BBG,再把原来针对渠道市场、中小企业市场的成立为一个SMBG,这把原来的业务分成三块,重新划分。
对于PBG,主要面对是公安、交通、司法等政府类市场,它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以前按行业划分的这几个行业间需要打通以及进行整合,这样有些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价值,提高公司内部运营的效率。公司在以前业绩增长得比较好的时候,比较粗放一些,现在希望可以在管理上更加精细一些。这个市场的增长也主要是看政府在公共安全的投资、在智能交通上的投资,以及在一些政府安全和社会管理上的投入。
另外一个就是BBG,业务增长主要是来自一些大企业的订单。实际上在以前整个国内经济发展不错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都是比较粗放的,快速响应型的发展模式下把权力下放,集团对下面的管控都比较弱,而随着过去几年增速减缓之后随着各家企业对效益的关注,很多决策权在逐步上移,包括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分支机构的企业的经营管理,集团采购、集团管控也在增加,对这块市场更加看好。但总的说来都是基于AI,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做到了,相对于原来流媒体的数据,AI使得流数据结构化后更便于集中、更好的远程管控,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市场中的客户也会有这个意愿,进行集中管理。
SMBG市场业务驱动是来自真正的小商业、小单位的一些真实的需求,这些需求更加实在,它不受政策影响,它就是自己本身实实在在的需求,这些需求在过去这些年成长得不错。现在来看,这个市场也依然会有比较好的增长。
另外,海康表示外界误解海康一直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实际上政府采购在海康业务所占的比重,大概占国内业务的30%左右,非政府采购依然是主流。在未来几年,可能非政府的业务对海康增长的贡献会更大一些。从三块业务PBG,BBG,SMBG角度来看,未来三年左右BBG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SMBG,PBG可能相比慢一些。
海外市场,关税与进口出管制问题
在海外市场,海康在美国现有销售产品中大约25%被征收10%的关税,剩下的75%没有在纳税清单上。这25%之中,有一部分是模拟摄像机,还有一部分是带SD卡的IP摄像机。至于2019年1月1日以后会有什么变化,也还在观察之中,主要取决于中美贸易战的演变。
另一方面,海康也在考虑是否要在其他地方设置工厂来应对关税的变化,目前只有美国市场看到了关税变化,澳大利亚是否会出现增加关税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欧洲市场出现变化的可能性应该不太大。
关于供应链方面,美国有出口管控的问题。海康表示,事实上,技术出口管制是美国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体系里面针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技术有分门别类的管控,比如说,元器件需要在美国商务部申请ECCN号,根据元器件的技术会分出管控等级。现在海康用的这些器件、技术都是一些普通的器件,并没有受到美国商务部特别的管制,不需要获得商务部特别的备案或许可,这是现在的实际情况。
大家问到很多关于未来AI芯片会不会受到美国的管制,海康高管说,从我个人的判断来说,管制很难做。比如说GPU,GPU的ECCN号属于EAR99,是不需要特别管制的,只是个很普通的器件,因为它本来是做游戏显卡里面用的一个元件,没有特别的东西,只是个通用的平台。再比如说FPGA,FPGA也是个通用的器件,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如果进行管制的话,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商而言就会面临着巨大压力。回到芯片本身,随着SOC的发展,IP开源可以交易,SOC的开发变得比较容易,带有AI引擎的SOC发展很快,现在基于SOC的AI芯片也在陆续推出,这些发展也可能会反过来制约美国的出口管制。如果美国采取更加极端的策略,那么众多在产品的设计上会优先选择非美国的元器件,长期来看对美国更加不利。美国目前的政策,我们还不太看得懂。经过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链和供应链越来越协同,我个人判断,如果美国采取管控的政策会影响自身发展,会在长期对美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际市场特别是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汇率波动的确比较大,这个波动对海康业务短期影响是很直接的,因为一旦汇率波动到一定幅度以后,很多国家当地的进口商都会暂停采购,等待汇率的稳定。“比如说,我们看到今年印度的卢比差不多贬值了15%,土耳其基本上休克掉了,还有南非、阿根廷还有巴西货币贬值幅度很大,在很多国家都出现汇率波动的时候,对我们三季度的业务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原来计划落在三季度的订单可能就停掉了,等待后面再释放,对于整个三季度的短期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需求还存在,我们来看是正常的,它只是短时间内的一个波动。”
但海康的业务在海外非常分散,单个国家对海康的影响都比较有限。即使在这样的波动下,海康海外的增速和国内的增速差不多。如果汇率稳定下来,它的需求依然还在,未来还是会进行采购的。
海外市场,海康所做的市场主要是SMB市场,大概70%左右是分销市场中的中小企业市场。在某些国家的政府采购比例可能稍微高一些,比如做了新加坡的平安城市项目,它的政府采购比重就比较高;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政府采购在海康的占比非常非常小,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等;海外的项目市场,现在大约在海外收入中有20%多的占比。在国内市场是倒过来的,SMB市场占30%,政府和行业市场占70%。
海康不做芯片,规避供应商风险但不走极端
关于上游芯片,海康明确定位自己不做芯片,而是跟伙伴进行合作。“由于中兴通讯的事件,大家对芯片问题特别关注,我们作为企业经营者,还是要非常理性和冷静,不能那么冲动。龚先生投了富瀚微,中电海康投了MRAM,海康威视自己作为投资方也投资了联芸科技。但是,芯片种类型号太多,产业链非常复杂,公司的产品线、产品型号种类也非常多,自己去做芯片的话,也只能做一点点,解决不了我们的主要问题,这个产业是一个生态,我们更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让我们和伙伴的关系更加密切,彼此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
外界常认为华为是海康的竞争对手,但实际上华为也是海康的供应商。海康高管回应,首先,华为内部有企业网BG,也有海思隶属的消费者BG,他们是不同的团队。海思对外销售芯片,对海思来说,华为企业网BG或者海康都是海思的客户,对它来说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华为的企业网要做安防了,海思就会扼制其他的竞争对手,如果这样做,以后华为在很多其他方面的生意就没法开展了。任总说过,华为不做“黑寡妇”。
另一方面,做AI SOC芯片的公司很多,不只有华为海思,国内很多其他的公司在做,在台湾、韩国、美国、英国等都有这样的公司在提供AI SOC的芯片。对于海康威视来说,我们在全球供应商中选择合适的芯片来做自己的产品,并不会根据芯片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公司来选择。
此外,公司一方面需要保持自己产品竞争力,一方面也要考虑公司面临的风险;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推动国内的芯片或者器件。比如2010年我们高清的光学镜头99%都是进口的,现在99%都是国产的了;比如SOC,我们早期用飞利浦半导体,用TI,也用Intel的一些芯片,现在国内的SOC供应商占比已经80%以上了,比如硬盘录像机,或IPC里面的SOC,不包括Sensor。Sensor由于Ominivision (豪威科技)的回归,国产的比例在增大,也有一些台湾或者韩国的Sensor在用,另外特别有竞争力的还是SONY,他们的底蕴还是更深厚一些,SONY在Sensor 方面的地位长时间内难以被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