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系统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的变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也在不断创新。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光照的《关于智能交通“中国模式” 》一文很好地阐述了“中国模式”的智能交通,以下是全文:
近期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北美地区考察学习,在一些朋友们的帮助下,参观了美国及加拿大多座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特别是针对智能交通新技术在各大型城市中已有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一些学习了解。这几天,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参加了第24届世界智能交通大会,也参观了世界上智能交通方面各主要国家及公司的产品及技术展示,有一些想法和学习体会,和各位做一下交流。
以前总感觉北美地区在智能交通方面应该是世界领先的,美日欧三极,一超两强。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参观学习,真正体会到我们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速度和实力也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
美国真正应用级的智能交通技术大多数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都没有真正得到实践应用。要想在美国推动一些大的技术创新应用,周期很长,难度也很大。在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的展览会上,我也看到很多欧美日的厂家在展示自己的创新产品,有些具有一些先进性,但是真正已经技术成熟并大规模应用的创新产品并不是很多。
还有就是技术方面,中国在智能交通技术方面的创新应该也是一流的。基于超级庞大的国内市场,各方面的产品创意层出不穷,甚至有些产品应该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准。本次世界智能交通大会所展示的一些其他国家的创新产品,大多数在国内都有相似的产品或应用,只是展现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特别是在视频监控、交通数据采集等方面,可能中国部分厂家的产品比在展会上看到的其他国家的产品更为先进。
但是,中国的厂家普遍比较内敛,参与这种大会的积极性不是非常高。或者说中国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因此真正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甚至大放异彩的公司还不是很多,毕竟开拓国际市场需要付出的代价要更大。在世界智能交通大会上展示自己的中国企业相对来说不多,虽然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也组织了一些公司来参展,但是像国内智能交通行业内的易华录、海信、千方科技等大型企业均未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因此,也导致了中国智能交通产品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尚不是很高,特别是缺少世界一流知名品牌。
另外,在智能交通学术层面,国内也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如同济大学等在本次世界智能交通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但是相对于欧美日等国家,报告的内容及数量等差距还是很大,也象征中国智能交通在国际智能交通学术圈里的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应的学术话语权也需要一点点的争取。
智能交通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发展前期可能更多的借鉴国外成熟产品来直接应用,但是随着国内自身市场要求的不断迭代升级,中国智能交通的应用创新产品,也层出不穷。有国内巨大的市场作保证,中国应该具备在智能交通行业曲线超车的机会。而且中国人本身就非常有智慧,解决自身的复杂问题,有的时候可能比国外处理的更好。
举个小例子对比一下可能更有说服力。美国洛杉矶,中心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400万;而上海中心区面积66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2400万人。但是从交通出行方面的体验来说,上海的交通拥堵状况要比洛杉矶好的多,洛杉矶怎一个“堵”字了得,这是笔者亲身多次开车体验过的。堵在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上的时候,我就在想,中国那么大的人口基数,那么密集的中心区域,需要多大的交通智慧才能做到最合理的交通管理。
如果从广义一些交通行业方面考虑,类似于“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等等应用已经走出来了一条全新的创新之路,引世界同行侧目,中国也应该能够挺起腰杆、理直气壮、非常有底气地提出来智能交通的“中国模式”。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快速发展,实现曲线超车,而简单的拾人牙慧注定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但是任何的创新都是有很大难度的,从目前智能交通行业创新方面,一般以下两个导向。
一个是需求导向。根据业主在实际应用中提出的需求,通过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创新应用,从而满足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产品和创意也应运而生。目前很多大型智能交通产品厂家的产品创新大多是这种类型。
另外一个是技术导向。也就是根据技术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产品,然后再推向市场。有时候,在研究过程中的灵光闪现,一个点子或者创意就能形成一个独角兽产品或企业。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中的很多创新就是这种类型,教授们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形成创新的技术或产品。
但是,创新产业如何产业化在实战中应用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希望我们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作为行业最优资源的整合平台,能够通过将创新产品产业化来引领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搭好客户和产品之间的桥梁,同时也为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助力。
中国目前在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等方面均在快速发展,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在颠覆世界的发展格局。就像外国人可能无法想象在中国连在路边小店里买瓶水都能扫码付费一样,不断地冲击某些方面的认知。这些创新技术均与智能交通发展相关,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一定能够实现曲线超车,打造出智能交通“中国模式”。
智能交通“中国模式”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西方主导的主流意识中,对中国智能交通品牌的全面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高自大,踏踏实实做好创新,也做好实践应用,自然可能得到不断提升。以上均属个人观点,可能不太成熟,欢迎讨论。可批评,可吐槽。
点评:
看完这篇文章的第一体会四个字:“热血澎湃”。
中国模式,中国品牌,中国市场,中国智能交通。做好国内市场的企业,再大胆一点,再开拓一点视野,将有机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常总说,半个月的北美之行,感觉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强大了不少,同时也感觉到中国的企业太内敛了。
文章中说 “或者说中国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因此真正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甚至大放异彩的公司还不是很多,毕竟开拓国际市场需要付出的代价要更大。
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会不会成为抑制中国智能交通企业走向世界的阻碍。有着国内巨大的市场支撑,还要不要有海外战略。这需要有一些战略眼光。如何取舍,如何考虑现在与未来。
走出去不一定就是好,反之亦然。实际上,众多的国内智能交通企业都有海外业务,甚至多年前就有了海外业务,并在局部区域行程优势。
但我们也看到,整体上而言国内企业都没有把海外作为重要发展考虑。在海外市场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的视频巨头们,海康大华宇视,近两年已经加快海外拓展脚步,但前提是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接近极限,他们寻求更多的增长,而其他智能交通企业显然还没有走到这步,传统的智能交通建设市场集中度非常低。这应该是造成目前企业普遍没有重点发展海外市场的原因。
结语:智慧城市将会走向深度行业化纵深发展,未来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多新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