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跨界水污染事件频发,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引发社会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域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加强环保监测平台建设的建议》中,建议加强环保监测平台建设,从源头上监控和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对超排企业一网打尽。
朱列玉建议:第一,环保部门学习公安部门在公共场所装置视频监控的做法,在排污企业的下风口或下水口装置监控设备,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第二,工业企业在投产审批时把污染监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投资计划中,已投产企业未取得环保排污许可证的一年之内完成环境监控装置的增设,以后投产的企业在投产之前要装好环境监控装置方能投产。
第三,首先以地级市为单位形成区域监控系统,地级市并入全省一张网,各省的网络数据并入全国一张大网,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实时监控系统,并保证各个市的区域小网络真实、畅通。
2016年多地发生环保数据造假事件,引发民众关注。今年2月,《半月谈》总结报道称,企业篡改自动监控数据屡见不鲜。例如,2016年江西发现多起企业在线监控数据造假案例,其中有4起存在篡改数据的行为。2016年7月,萍乡市环保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中材萍乡水泥有限公司两条生产线窑尾分析仪实测氮氧化物浓度值数据与工控机显示数据存在明显偏差。
此外,上述报道中还提及,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平台,但信息平台的排放限值由企业自行填写、自行监测、自行发布数据。一些企业根据自己的污染程度,量体裁衣,自设“标准”,“污染有多大的脚,就用标准做多大的鞋”。
报道称,当前实行的污染源监测数据公开方式,还出现为避免暴露污染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公布或不及时公布污染数据,让公众无从监督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环保人士曾多次呼吁由环保部建立统一的数据监控平台,让各地污染源数据早日像空气质量指数(AQI)一样实时更新。此外,澎湃新闻也有报道,“全国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公开系统”项目其实早于2015年底就已经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完成招标工作。
2017年2月24日,环保部在回复环保志愿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提及“全国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公开系统”项目建设和投入情况,称计划2017年底前建成,并于2018年正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