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了西部战区空军通信某旅机动通信营营区的宁静:3000米负装跑、台站架设、组网联网、损毁对抗……只见官兵们全程在微光环境下进行,配合默契、衔接流畅。
记者近日在冬夜的蓉城,目睹了机动通信营的夜训。
这是一个新组建不到一年的基层单位,成立之初仅有寥寥数名专业骨干,然而正是这个机动通信营,却在2018年空军通信专业大比武中,斩获某专业团体第三名、故障排除单项第一名的佳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研究的训练流程,被空军机关拍成了视频,编入了教材。
逆袭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招法一:吃透大纲,化繁为简
2018年,空军实施新一代军事训练法规。如何把法规和大纲的标准和要求,真正落地,是首任营长黄雨浓面临的一大难题。
他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摒弃过去先背大纲、再操作的路子,琢磨出一个理论+实践的“进阶式”训练法。营里专门成立攻关小组,在反复推演的基础上,把涵盖原理、电路、操作、维护等知识体系的7类10万余字专业教材,浓缩成10张不到5000字的操作清单。这样一来,相对简单的课目,一名“新兵”只需3天就能熟练完成基本操作。
“精简版”的另一面,是极致的细节规范。多次参加实战化任务的旅精武标兵郭林是规范制定者之一,他说:“即便打地钉这样简单的课目,在戈壁滩多少锤能打到位?在高原多少锤能打到位?我们都比照任务经验制定了标准,每个人都要考核通过。”
招法二:问题牵引,主动研究
战场瞬息万变,只有精通原理,才能随机应变。
营里有一批被淘汰的老旧装备,营党委鼓励官兵们大胆试验。
下士杨为波曾经在这些老旧装备上吃尽了苦头,他说:“有些故障教材上都找不到,只有主动向院校和工厂老师请教。”
机动通信营每个班长手里都有一张表格,上面是10多名“老师”的联系方式。这些“老师”,有的是友邻单位的业务尖兵,有的是通信院校的教员,有的是厂家的技术人员。某工厂一名工程师,仅在去年就到机动通信营授课6次,电话回答咨询多达上百次。这位常年跑部队的技术人员说,“营里规定一个课目过不了,就不开展下一个课目,倒逼官兵钻研技术。”
问题牵引,把高大上的理论变成了实践中一个个看得到摸得着的问题。正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官兵逐字逐句啃完了厚厚的教材,也逐渐成长为既会操作又懂理论专业人才。
招法三:比武对抗,复盘迭代
比武,是检验训练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如何用好这一招,营党委有想法。
课目下达,学理论、分解动作、实装操作、比武排名、总结提高……几乎每一个简单课目,都变成了一次过招对抗。枯燥的训练内容,因常态化的对抗,激发了官兵比拼的热情。
与此同时,每天训练后,都要进行现场分析、复盘总结,让胜者讲心得,让负者谈教训,每个人都为训练迭代献计献策。
四级军士长罗权林曾是架线连的技术和管理“双料骨干”,到新连队后却发现“没脸带兵了”:信息大屏上3天更新一次的比武成绩,自己不仅次次垫底,带的班也次次垫底。
从“双料先进”到“双料兜底”,脸上无光的罗权林带领全班找问题、拉清单、寻良策、改方法,仅参数设置一个课目,就反复推敲讨论17次,绞尽脑汁琢磨怎样才能快些、再快些、更快些……
4个月后,罗权林成为全营的第一备勤员,他带的班也在考核中蝉联榜首。
招法四:一专多能,模块训练
战斗力要素模块化,是机动通信营瞄准的目标。
在机动通信营,模块化的是各项任务需求的人数和装备类型、数量,但任务之下,却是人员和装备的“任意组合”甚至“随意组合”。
从某部分流来的三级军士长张东东,一度不适应这种训练方法。进入模块化训练后,不仅课目在变、搭档也在变,今天是配合默契的上铺,明天就成了没说过几句话的列兵,“训练成绩像过山车一样跌宕”。
历时5个多月,机动通信营完成了全专业全员组合轮训。当张东东在任意要素合成考核中全部优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战场就是这样,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得补上,容不得挑三拣四。”
下士易剑雄说:“没有哪个当兵的不渴望上战场,我们都恨不得马上练成精兵,关键时让营里把自己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