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 世纪末 21 世纪初到现在,视频监控市场曾伴随着技术变革发生过一场「温水煮蛙」式的行业洗牌。
彼时仍然是模拟摄像机的天下,涉及到模拟技术的专利牢牢把控在日本电子巨头的手中,中国公司基本无计可施。
不过,面对已经在 20 世纪末开始冒头的数字范式与网络高清技术,模拟时代的王者们虽然采取了行动,但仍有些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不愿放弃传统模拟市场庞大需求带来的丰厚利润。
他们的这番认知直到 2013 年都是准确的:
根据中国公共安全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 年模拟监控板块仍然占据了 70% 的视频监控市场。
但是在 2016 年,这个数字降到了 50% 以下;2018 年,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粗略预估,模拟监控市场占有率将低于 30%。
伴随着新技术产品逐渐掌控大局,旧势力也许并没有倒下,但像海康、大华一类的新一批安防巨头却迅速成长起来。
回看这段视频监控市场的技术升级史,尽管不能完全将其与人工智能给安防市场带来的新机会相提并论,但行业本身的属性决定了某些历史细节将重演。
譬如,拥有核心技术优势与研发实力的公司将率先打入市场;
譬如,以这项新技术为突破口,一大批同类技术供应商及服务商会涌入市场;
再譬如,在技术门槛逐渐降低,技术基本应用进入到稳定期后,价格战将随时打响。
对照当下的 AI+ 安防市场,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逐渐趋于成熟的同时,「价格战」将再一次成为常规策略,这定会让一批公司被淘汰出局。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2018 年一些地方与人脸识别相关的标的案例,中标价低到连硬件成本都无法满足。
这虽然不能充分证明市场现状,但显然价格战的火苗早已在这批 AI+ 安防的公司中燃起。
但这一次,行业内人士并没有无动于衷。因为安防市场的新一批创业大军,分裂为两股画风完全不同的「新势力」:
一方是被 VC 们寄予厚望、由各种名校博士与技术大牛组成的明星 AI 公司,他们先将一只脚迈入了安防市场;
而另一帮,则是由「安防老炮」集结而成的江湖人士,目标明确主攻这块肥肉。
后者大多在安防产业里沉浮了十几二十年,熟谙圈内工程商、运营商、集成商等等各类角色的运营模式与项目招标的运行流程,积累了丰厚的行业资源。
面对「雪亮工程」等新一轮建设浪潮背后潜藏的市场机遇,这群深谙市场游戏法的人觉得机不可失,最终一撸袖子创业单干,并召集了一批曾经有过业务交集的行业与技术人才。
「猎熊座」就属于后者。
这家成立于 2015 年的安防服务公司,由于创始团队大多拥有运营商背景,行事带有 2B 行业典型的低调风格,鲜少对外发声。
而截止 2018 年 7 月,他们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拿到了 3000 多万销售额的订单,目前正在做 800 个小区的安防相关项目。
「我们已经保持了 3 年还算不错的利润率,现金流一直为正。」
以上业绩数字出自创始人周伟之口,他是一个典型的行业老炮儿。
在先后任职中国联通的销售与公安业务产品经理后,周伟离职并参与了多家移动通信产品及互联网安全检控公司的创办。也就是说,猎熊座并不是他唯一一家公司。
又根据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显示,他目前担任 17 家公司的法人或董事,可以被看作是一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在采访中,周伟曾反复强调公司的定位——「猎熊座不是一家人脸识别公司,也不是一家大数据公司,而是一家有硬件生产能力的数据服务商」。
但实际上,如果从一些能搜集到的公司资料与业务案例来看,这家「安防数据服务商」的技术维度,已经找不到它与其他技术供应商及大数据公司「能做」与「不能做」之间的明显差异:
基于 RFID 技术追踪电动车轨迹。简单说就是给电动车装 RFID 射频芯片,然后在一些道路上的监控摄像头上装设读卡器,帮公安捕捉电动车行驶轨迹,主要目的是防盗。
把一个镇上的各种摄像头数据都汇集起来并进行整理。也就是说,在与公安签署协议后,把各种摄像头的图像监控数据做统一整理,然后进行目标检测并做结构化处理。
在给上海周浦做的案例中,做人脸比对,帮公安抓逃犯。
在小区内连通摄像头并采集图像数据,针对小区陌生人出入管理以及社区犯罪进行分析监控。
为了提升图像的云端处理效率,将配置好的高算力服务器设备,以及可以给摄像头在前端进行数据结构化处理的智能网关设备(减少传输的数据量)卖给公安或小区,实现所谓的「采集端化,比对云化」。
早在 2013 年,RFID 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就已经普及开来,这项技术甚至称得上是「古老」;
而人脸识别正确率达到多少百分比,视频结构化以及「抓逃犯」等字眼,也几乎是目前所有 AI 技术公司的「标配能力」;
甚至于在天眼查上,我们发现同类别的大大小小公司多达几十家。
但在采访过程中,他们展现出的一些有安防行业特性的「产品经理思维」(不知这是否与创始人做过公安业务产品经理有关)却能够给人一些启发和思考。
譬如,他们表示不碰「摄像头」,认为「这一点完全是从终端用户需求出发」。
「本来这个市场就竞争惨烈了,而且有龙头老大在。」周伟对此有自己的一些顾虑,
「反过来想,在跟上海有关公安部门沟通时,其实他们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摄像头,而是摄像头的数据没法用起来。
这还是 2016 年他们主动向我提出的一个要求,他们当时就抱怨数据没法用啊,但从来没对摄像头本身有什么想法。
毕竟你一换摄像头不可能整个城市的都换掉,通常一批一批的,所以摄像头的版本一定是 『八国联军』,数据整合的环节很让人头疼。」
另外一点,则是「搞清楚你的合作伙伴想的是什么」。
通常在安防市场,技术公司很难单打独斗,也不太可能直接去拿政府订单。他们可能需要与当地集成商进行紧密合作,后者有资格参与项目竞标。这基本是在一个地区「扎稳业务脚跟」的开始。
譬如在 2017 年 11 月,商汤科技与新疆安防集成商巨头立昂技术宣布,双方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新疆汤立科技有限公司(商汤科技出资比例 51%,立昂技术出资比例 49%),共拓新疆智能安防市场。
也就是说,除了安防终端用户,集成商也能算得上是技术公司的「大客户之一」。
而猎熊座也不例外,除了上海地区,他们在各地都需要通过合作伙伴来推进业务。甚至于在推进智慧小区这类项目上,周伟认为更多是取决于集成商的态度。
「很多时候要看集成商推不推你的产品,这是很关键的。而且集成商有个缺点是压货压的厉害。他们是不可能给你货到付款的,除非你产品够牛逼。
一般情况下,他会先让你送 10 台设备过来试一下,然后跟你讲价格能不能便宜一些,先付你 20%~30% 的定金,项目结束才能拿到全款。」
但是,如果技术公司与集成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品和服务打下了好口碑,那么很有可能多家集成商都使用你这一套软硬件方案。
因此,作为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某种程度上要「忧集成商之忧」。
而让集成商有所顾虑的则主要是三个维度:利润、项目完成率以及你的方案可部署性。
「利润一定是他最先考虑的问题,这除了涉及到他自己的利益,你给的价格高低也决定了他在投标中是不是有竞争力。」周伟认为这是集成商关心的头等大事。
「而项目完成率是指他需要预估整个项目的难度以及完整进度。完不成他肯定不敢做这件事。」
至于「方案的可部署性」,则是指技术方要全力配合集成商,因为集成商是不会做方案的。
「厂商不懂做方案,你帮它写;他也不懂这些新技术,你要帮他弄;还有商务和售后,你都要考虑怎么去实施和维护。」周伟甚至在招聘销售职位时都会提一个要求——必须懂标书,也会写标书。
很显然,集成商最关心的利润与技术解决方案的成本直接挂钩,这意味着软硬件供应商不可避免要降低自己的产品成本,来确保集成商会优先考虑自己。
「我们一台做人脸比对 GPU 服务器能同时处理前端摄像机 1350 路的图像监控,实时进行 1.17 毫秒实时比对,每路处理价格义已经降到了千元级别,」
周伟向我们透露了目前业内包括各种人脸识别公司的主流报价:「现在 1 路人脸识别(指比对)的报价,起码都几万以上。但我们差不多能做到它的十分之一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