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们的自动驾驶业务要更为人所知,不过,由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创办的人工智能公司地平线(HorizonRobotics)在2017年底发布的AI视觉芯片“旭日1.0”,标志着他们正式跻身智慧城市及智慧零售领域。而其中的视频安防业务,是地平线布局智慧城市领域所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
旭日1.0芯片(图片来自腾讯汽车) 接受泰伯网采访的地平线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刘俊华提到,中国的安防产业近年来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且需求强劲:根据权威报告提供的数字,2017年安防市场规模已经超过63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7.6%;其中以高清摄像头为主的安防设备,近年来全国年均出货量达到1亿台左右。而市场中,随着AI技术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用户对于智能安防摄像头能否利用AI,对事故和危害在第一时间进行判别和上报,甚至有能力提前作出预警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AI赋能视频结构化
在刘俊华看来,地平线的机会,正是在于团队如何将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芯片和算法能力,包括基于芯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大规模强化训练和模型优化方面的能力,延伸到视频安防市场。对所拍摄视频的实时结构化描述,是地平线通过输出核心技术,对传统视频安防场景的主要赋能方向。
市场中还有先将摄像头视频统一上传到本地服务器中,然后再统一交给AI进行分析处理的“服务器方案”,但该方案的缺陷正是在于需要投入经费搭建本地网络服务器,经费高且视频分析和识别的效率存在滞后。
根据地平线官方的介绍,他们目前为视频安防市场提供围绕着基于设备端实时视频数据处理的“算法+芯片+云”的全栈嵌入式解决方案。相比“服务器方案”,地平线的解决方案还有助于视频安防存量市场的升级改造。其中:
算法主要对视频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即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视频中出现的如人、车,以及其它事物等目标物进行特征提取、识别和分类,特别是在对人的识别方面,能基于数据库对人的相貌、行为实现更为精准的识别。
芯片即地平线所推出的“旭日1.0”,是将对视频结构化处理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硬件的封装,并提供实时处理视频数据所需的计算资源。据官方信息,“旭日1.0”可实时处理1920×1080p@30fps的高清视频,每帧画面可对200个目标进行检测和跟踪,在芯片的功耗、体积和散热方面地平线也宣称做到相对最优的状态。
云端一方面配合设备端的实时处理能力,以云端数据库(比如人脸、车辆和物体相关的数据库)为视频的结构化处理提供识别和匹配的支持,另一方面目前主要为采用“旭日1.0”芯片的摄像机厂商提供网络应用层的服务开发。而云端的数据存储和应用,对于智慧城市的信息互联共享还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刘俊华认为,在狭义的安防领域,摄像头智能化的价值,将不局限于以往传统设备单纯对于违法犯罪的潜在震慑作用,或者只能作为在事件发生后才能调取监控录像费时费力查找的备份记录,而是将更多以实时甚至预测的方式,协助政府、警务和其他治安管理的相关部门,及时有效的监管城市的治安环境。
刘俊华透露,地平线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长远布局,是针对各个细分应用领域,在云端建立数据与信息共享的机制。例如公安和交通领域的视频监控和识别数据,目前都存在于各自独立的平台和数据中心中,数据格式和接口也参差错落、不尽相同,而通过有效的机制实现部门间的数据打通和共享,无疑一方面能扩大数据的利用效率并减少设备的重复部署,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AI进一步发现数据间的关联性和规律,创造新的应用价值。
尽管现阶段实现部门间的共享协作尤有挑战,并且一些通过政企合作的共享试点也存在着局限性,但刘俊华提到地平线始终在积极对接各级政府和上下游企业,寻求越来越多的合作可能性。从产品角度,地平线在IPC(智能摄像机)层面,提供了云端数据开放共享的基本保障。
用技术优势打造的性价比优势
目前,地平线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经在社区、园区、机场等场景投入部署。此外,基于AI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刘俊华还提到面向智慧楼宇、智慧医院涉及员工的管理,面向工业生产领域的安全监管,以及面向自然资源的管理等不胜枚举的应用场景,视频识别都有潜在的商业应用机遇。
面向更广泛的智慧城市业务,地平线启动了生态圈构建战略,该战略旨在基于地平线在AI视觉芯片以及相关算法方面的底层技术,对现有方案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为有开发能力和能够洞悉市场需求的初创企业提供支持。
根据爱立信全球消费者实验室的早期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个设备实现感知和连接,在刘俊华看来,AI视觉技术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目前来看,刘俊华提到利用技术优势和自主芯片优势降低成本的同时优化性能,正是地平线希望能在行业市场持续形成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