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安防监控对存储的需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容量、性能、还是能效、密度和适用性,高清存储技术受到业内各界的研究和推进,监控领域的存储技术发展也向具有多路高清解码显示技术、流媒体转发技术、硬盘休眠技术、流媒体存储系统技术、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技术的方向发展,研发和搭建出更具高效的、更简洁的、更实用的高清存储方案。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开始意识到,高清不仅只是像素点的增加,伴随着前端摄像机清晰度的提升,还需要做好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积淀,围绕着高清晰度视频效果,在视音频编解码、图像处理、数据存储、智能分析、控制切换等相关技术和产品上加大开发力度,才能让高清监控真正地贴近应用,且更加实用与便捷。
编码器直连存储
编解码器外挂存储设备,通过编解码器的外部存储接口连接,主要采用SATA、USB、iSCSI和NAS等存储协议扩展。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编解码器容量的再扩展,适合于中小规模的部署,监控视频数据通过RAID技术在可靠性上得到了一定保证。其中SATA/USB模式采用的直连方式,不能共享并且扩展能力较低,目前应用逐渐被淘汰;IP网络(iSCSI和NAS)方式下具有更好的扩展能力和共享能力。
比如浪潮的系列网络存储产品就可和多个主流厂商的编码设备实现视频数据的直接写入,减少了服务器中转这一环节,在性能提升的同时也节省了用户的投资,但是这种方式由于需要依靠流媒体服务器进行数据的转发和检索,容易在流媒体转发这一环节出现瓶颈,且目前直写通常采用NAS存储方式,由于NAS自身的文件协议等原因,导致在多节点并发写入数据时效率不高。
DVR存储
DVR存储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存储模式,编解码器设备直接挂接硬盘,目前最多可带8盘硬盘。但由于编解码设备性能的限制,一般采用硬盘顺序写入的模式,没有应用RAID冗余技术来实现对数据的保护。
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大,单片硬盘故障导致关键数据丢失的几率在同步增长,且DVR性能上的局限性也影响了图像数据的共享及分析。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价格便宜,使用起来方便,通过遥控器和键盘就可以操作;DVR方式适合于小规模、分布式的部署。国产DVR产品例如海康、大华的产品,都已经十分成熟。
NVR存储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NVR是模拟录像机和硬盘录像机的理想升级换代产品,是在原来DVR基础上实现的免除视窗操作系统和电脑配合的单机独立操作设备。由于NVR采取高度集成化的芯片技术,拥有先进的数字化录像、存储和重放功能,不需要更换和存储录像带,无需电脑配合和日常维护,因此,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可达到Full-D1分辨率)、高质量实时监控,并且简单易用。
简单来说,NVR系统将传统的视频、音频及控制信号数字化,通过NVR设备上的网络接口,以IP包的形式在网络上传输,在DVR的基础上,实现了系统的网络化。
集中存储
服务器连接前端编解码器,通过流媒体协议下载数据,然后存放到存储设备上。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可以通过SAS、iSCSI、NAS、FC协议连接。集中存储方式适合于大中型平台的部署。
集中存储方式中,IP连接模式(iSCSI)和FC连接模式有良好的扩展能力和可管理性,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式之一。从实际的部署和效果来讲,FC存储由于强大的性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在节点较多的监控环境里较为合适;而IP存储由于性能和扩展性的限制,在中小型应用中能具备更高的性价比。
从中国视频监控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了解随着高清监控时代的到来,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成本开始大幅度上升。这其中,不仅仅是前端高清摄像机成本的提升,随着图像清晰度从标清向高清的提升,后端存储设备的成本更是上涨惊人。数据显示,在采用传统的DVR和NVR解决方案时,存储设备在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成本大致为15%~30%;而在数字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储设备在整个系统中的造价则将上升到50%~70%。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以高清最基本的720P效果为例,正常监控录像需要的硬盘容量大约为4G~8G/路每小时,出于经济性考虑,降低每小时视频录像可压缩到3GB左右容量。以此为例,按一个月时间计算,8路监控大约17T容量左右。而根据相关规定,公共场所的监控录像至少需要保存一个月(30天)以上,有些地方则更久,由此带来的海量数据存储问题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