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2010年10月以来,我省嘉峪关市先后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三大工程”,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共建、共治和共享,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地企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他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人们群众广泛欢迎。本报特约请嘉峪关市领导和专家学者予以理论阐述,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
今年年初,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中央明确要求在全国树立中小城市从整体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典型。省委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肩负光荣使命、履行政治责任,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做出样板。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三大工程”,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共建、共治和共享,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地企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我们在工作中创造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流动人口“单位管理法”等有效做法,得到中央领导、中央政法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两次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会议上进行交流推广。
推进一场改革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我们出台实施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工程的相关意见,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城乡一体化服务、社会矛盾大调解“三大中心”,从整体上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推动城乡户籍一元化,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并轨体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就业入学等8项配套措施。彻底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籍限制,农村居民在保留原有土地、继续享受惠农政策的同时,在社会保障保险及公共服务上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全面启动新市区开发建设,实施了一批环境整治、道路、水利等重点工程,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二三产业开发等增收工程,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比重达47.3%,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居全省首位。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机制,推动城乡户籍一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推动社区管理扁平化,着力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坚持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精简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办事处,将69个城市社区按照“一万人左右、15分钟服务圈”的标准整合为30个社区,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实现了街道和村整体转改社区。积极探索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政府行政职能与社区自治功能有机结合,将各类管理服务要素下沉社区,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组织架构,实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开展居家养老、矛盾化解、安全防范等为民服务。投入2.1亿元建成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和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搭建了集信息资源共享、应急联动指挥、社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推动平安创建规范化,着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贯穿于平安和谐创建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增强全社会的平安和谐理念和思想共识,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制定了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细胞”工程的意见,整合各行业、各领域力量,在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医院、校园、餐饮、公交、景区、商店十个板块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培育出1.1万余个不同领域的“平安和谐细胞”,构筑了自下而上、从小到大、逐级推动的管理体系。引导骨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地企共建共治创平安,在规模以上企业实施“平安和谐细胞”工程,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有效预防了重大事故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探索一条路子 完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我们注重不断健全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以机制破解新课题、解决新问题,在服务民生、化解矛盾、扁平管理、服务均等、全面覆盖、平安创建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形成了科学完善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作为开放型移民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一直是制约我市发展的难题。我们不断完善“以单位管人、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放宽外来人员落户准入条件,将外来人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同规划、同推进,使外来人口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待遇,增强外来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2011年,全市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比上年同期下降12.6%。
二是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坚持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权益全覆盖,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小组和社区矫正工作站,连续23年开展“千里送温暖”狱内延伸帮教工作,将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城市低保,优先安置公益性岗位,帮教率达100%、安置率达98%。建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精神病专区,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权益的体系和网络逐步形成。
三是“两新组织”管理服务机制。落实新经济组织内部安全稳定法人责任制,成立“两新组织”党工委,实现了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团组织全覆盖。从机关选派后备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组织工商干部与非公经济组织结对帮扶,为重点项目派驻“工商秘书”,融资5亿多元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融资贷款、商标广告、非公党建等方面的困难,形成了“非公党建大发展、非公经济新飞跃”的良好局面。
四是社会治安管控机制。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投入1.6亿元建成覆盖城乡的网络视频系统、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系统、行业服务的指挥调度系统,推进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智慧城市建设。健全综治维稳网络,在三区和所属镇成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搭建基层综治维稳工作平台,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案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强化消防、交通、建筑施工、校园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形势持续稳定,2011年全市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5.1%和38.5%。
五是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重大矛盾纠纷积案化解年”“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等活动,创立社区检察室,设立小额速裁庭,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完善“大调解”“大接访”工作流程,在劳资关系、医患关系、环境资源、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9%。
六是居家养老服务机制。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专业人员服务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市老人无偿或低偿提供家政、医疗保健、心理疏导等服务。设立“12345”服务热线,以网络通信平台和服务系统为支撑,采取一键式服务模式,使城乡老人在家就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自今年5月正式运行以来,全市已有3000余名老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
把握工作规律 构建和谐幸福嘉峪关
回顾总结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管理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要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推进,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始终把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实现富民安民的根本之策,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构建和谐幸福城市奠定雄厚经济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做到项目向民生倾斜,资金向民生聚拢,成效在民生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在加强社会建设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人口延伸、向城市困难群体倾斜,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关键。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在加强社会建设中履行责任和义务,全方位、多渠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搞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为保障。要注重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完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推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机制创新破解难题,形成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作者为中共嘉峪关市委书记)
(本站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敬请注明来源:“94ec指挥调度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合作!)